盛夏的陶河暑气蒸腾,田间薯叶舒展着翠绿的叶片配资炒股官方网,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陶河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师生们趁着假期开展暑期学校系列活动,再一次扎进这片土地……
一产筑基:从“零散种”到“标准产”
在汕尾市青穗农业农场的番薯叶种植基地,田垄分布整齐划一,滴灌设施均匀分布,近80亩番薯叶长势喜人。作为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农业企业,这里正依托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技术支撑,积极探索菜用甘薯苗培育的规模化路径。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陈青春副部长和胡秀教授是这片基地的“常客”。两位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围绕番薯叶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科技服务指导,精准对接企业发展需求。《陶河镇番薯叶产业发展规划(2025-2029)》的编制,为产业发展绘制了清晰蓝图。按照规划,农场下半年将拓展70亩种植面积,年末总面积将达150亩,建成粤东地区重要的番薯叶标准化种植基地。“届时亩均种苗供应能力将稳定在10万株左右,从源头夯实产业链的‘第一环’。”农场负责人刘小军如是说。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陈青春副部长与胡秀教授指导番薯叶种植
二产破局:从“鲜叶卖”到“深加工”
加工车间里,新研制的深加工产品--护国菜、番薯叶粉、番薯叶正在加速生产。科技特派员张眉介绍,团队优化了护国菜初加工工艺,更在深加工上“下苦功”:深挖南宋“护国菜”传说,将这一非遗美食作为核心开发对象,联合打造非遗预制菜,通过30余次配方改良,让传统番薯叶汤羹(即“护国菜”原型)实现“开水加热5分钟即食”,碗装保质期可达6个月;同步研发的番薯叶粉,保留大部分膳食纤维、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望成为烘焙企业制作“护国主题糕点”的“新原料”……
“以前鲜叶卖不上特别高的价格,现在做成护国菜后身价翻了5倍。”刘小军算起账来,满眼笑意。目前“护国菜”预制菜、番薯叶粉、番薯叶汁等产品的开发处于中试阶段,并通过第九届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博览会暨第十四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展会与多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护国菜”非遗预制菜品
番薯叶粉
三产拓界:从“卖农品”到“传文化”
文化赋能让产业链更有温度。团队深挖“护国菜”传说,以番薯叶为媒介,构建起多维度的文化赋能体系:成立番薯叶美食文创工作坊,开发设计吉祥物IP、主题明信片等20余类文创衍生品;通过“宣传视频+助农直播”一套组合拳,策划制作52个原创短视频累计播放量突3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7.5万次),21场助农直播带货带动当地番薯叶产品线上销售额占比从0提升至20%,初步形成“购农产品、带文创品、听护国故事”的文旅消费新场景。
番薯叶文创产品(部分)
在杨西村,艺术彩绘墙成为流动的历史画卷:村道墙面以番薯叶为主线,巧妙融合南宋崖山海战场景与岭南农耕元素,叶脉间若隐若现的战船剪影与热气腾腾的“护国菜”相映成趣,打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开放式农耕文明展廊;团队原创的历史舞台剧《一叶护山河》通过再现“番薯叶汤羹救驾”的经典故事,在陶东小学文艺联欢会和杨西村晚会演出时引发强烈共鸣,吸引现场观众数次自发鼓掌,“护国忠义”精神通过艺术形式得以具象化。
原创历史舞台剧《一叶护山河》
校企携手:让合作扎根乡土深处
7月2日上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与汕尾市青穗农业农场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正式揭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肖更生、科学技术部部长王琴、副部长陈青春、陶河镇党委副书记王方成与企业代表出席揭牌仪式。结合此前双方签署的科技服务项目合作协议,校企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基地将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人才的培育摇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副校长肖更生表示,学校将推动智力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着重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人才,为标准化种植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撑。
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从80亩到150亩的种植规划,从3500人次到1.5万人次的直播观看量……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陶河镇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师生与陶河百姓共同书写的“振兴答卷”。当一片番薯叶从田间走向产业链、从食材变成文化符号,乡村振兴的密码,正在科技与文化的共生共荣中悄然破译。
通讯员:谢林富 陈红梅
来源:南方农村报配资炒股官方网
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